儒家文化中的悔改精神
悔改,是儒家的一种修身养性之法,属于修养论范畴。相较于反思和反省,悔改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过错,程度要深一点。
它虽然出自《孟子·万章上》1,但渊源可以追溯到商王躬身自省。大体来说,儒家文化中的悔改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
有着符合儒家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辨是非)。
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这个标准(知错)。
对自己不符合这个标准的言行表示懊恼和悔恨(悔过)。
通过一定行为举动弥补自己不当言行造成的影响并且采取措施保证自己不再失当(能自新)。
在以后没有犯相同的错误(不贰过2)。
只有这五个层面都做到了,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悔改"了。
儒家传说中的商王太甲桐宫悔改的故事鲜明的体现了以上"悔改"的五方面3。肆命既阅,知是非;囚守桐宫,知对错;处仁迁义,知悔过;三年归亳,有自新;贤明治国,不贰过。另外,不同于宗教忏悔让人敞开心扉、释放压力、倾注感情因而坚定信仰。
所以悔改精神,是一种追求完善自身的勇于面对自己错误并加以改正的精神。
士季之谏晋灵公:"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4"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悔改是犯错之后的补救和反思。
悔改是君子的要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5、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7。闻过则喜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9"昭明光大的德行,是君子的终极追求之一,而悔改自新就是达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方法之一。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10盘,就是洗澡盆,只有不断洗涤自身的污垢,才能保持洁净。改过自新,才能真正的"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11"
人为什么会"悔改"?因为知耻,能辨别是非对错。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12人修养的目的是完善自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正自己不好的方面。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13",勇于正视自己的过错,而不是遮遮掩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错再错。
儒家推崇教化,不得不教而诛14,种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为了让犯错的人痛改前非,给他一个机会。"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15抨击冉求未改季氏之德16,赞扬周处、戴渊17式的浪子回头也正是儒家悔改精神的体现,儒家社会认同浪子回头,认同重归儒家价值体系的人。
然而这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往往会形成对持异见者的有形和无形压迫。这种时候,悔改精神就异化成为思想专制的借口。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竭力维护的封建礼教正是掌握价值取向的标准。
李贽作为异见者,他的"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和死于狱中正是封建礼教以"悔改"名义进行的思想专制的体现。儒家悔改是私人化的,是儒家价值观。然而这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正确,悔改精神的现代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封建礼教流毒,思辨符合时代、能够推动时代发展的价值观,择其善者而从之18。
"太甲悔过,自怨自艾。"这里"怨",即悔恨过错;"艾",即改正过错。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2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55。↩︎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0-31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2版.北京:中华书局,1990:656-658。↩︎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3-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48。↩︎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82-8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张载,横渠四句。↩︎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80。↩︎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9。↩︎
"不教而杀谓之虐",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10。↩︎
郑玄、孔颖达、龚抗云、王文锦,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52。类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5;11.1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5-176;7.14。↩︎
见载于《晋书•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戴若思》避李渊讳改、《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2。↩︎